咨询热线:
135 1109 9340 (同微信)
186 1069 3318(同微信)
(二)推进现场施工工厂化
4.开展车站附属结构及站内非结构受力构件(风亭、轨顶风道、轨排井、楼梯、站台板、站房隔墙、综合支吊架、机电管道连接等)工厂化生产工作;开展高架线路结构构件(梁、柱等)工厂化生产及装配式施工,疏解、减少现场作业工序。
5.支持施工企业实施支护材料(导管、钢格栅、钢支撑、钢筋骨架加工制作等)工厂化定制、集约化采购,确需现场加工的引导设置全封闭钢筋加工厂,对施工现场进行工厂化升级改造,鼓励施工作业采用智能化机械和工器具,减少现场用工量。
6.大力培养装配式建筑设计、生产、施工、管理等专业人才。鼓励企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,加大职业技能培训资金投入,加强岗位技能业务培训,促进建筑业农民工向技术工人转型。
(三)实施工序作业机械化
7.围护结构、支承桩、柱施工作业全面采用机械化成槽、成孔工艺,从严管控人工挖孔作业,限制选用劳动密集型作业工法。环境条件所限需采用人工挖孔作业的必须编制专项施工方案,经专家论证并报建设单位审批同意后方可施工(一桩一报)。人工挖孔作业发生事故的,依法对责任单位、责任人按上限实施行政处罚、处理。
8.优化明挖基坑土方机械化作业,引导选用清洁能源机械设备;鼓励起重吊装机械安拆、使用、维保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,杜绝使用自制起重、吊运等机械及注浆设备;推广使用暗挖台车,全面实施洞内机械“油改电”,严格禁止内燃挖掘和运输设备、车辆的使用,开展洞内渣土运输配套设备试点研究,提升洞内运输机械化水平。
9.预制部品、部件实施现场机械化装配施工;结构模架优先选用大模板、承插盘扣式钢管支架,从严管控小模板、碗扣脚手架使用;暗挖二衬施工推广采用标准断面模板台车。
10.积极应用“五小”发明创造成果,将易推广、操作简单、效果好的成果纳入标准化图集;鼓励使用适宜的小型工器具,提高生产效率、降低劳动强度、提升安全质量工艺水平。
(四)加强过程管理信息化
11.完善安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,强化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,有效落实参建单位主体责任,防范遏制事故发生。
12.全面推进BIM技术在车站土建施工优化、机电管线综合设计碰撞检查、装饰装修效果模拟、三维模型可视化技术交底等方面应用,实现BIM技术在工程设计、施工应用的有效衔接。
13.推广二维码、芯片安全质量可追溯管理,开展过程质量管理信息化系统研究工作,推进工程质量承诺制度向工序质量延伸,从源头上实现施工环节的可追溯,强化落实工程质量验收责任。
14.推行混凝土试件植入芯片工作,对试件的取样、制作、送样、检测情况进行全过程追踪,确保混凝土试件的真实性;完善起重设备、移动电焊机智能控制系统,从源头上杜绝非持证人员上岗操作及电焊作业无看火人等情况;扩大施工场区地下作业人员定位系统应用,通过软、硬件结合进行图片、视频等信息传递,实时掌握现场安全、质量状态。
15.推进工程项目档案电子化归档、收集工作,加强特种作业人员考核、施工人员教育培训、关键岗位人员在岗履职可追溯管理,利用先进信息技术,逐步完善系统功能,减少资源浪费,提升考核教育培训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。